当前位置:首页>议政建言>社情民意
基层呼吁加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打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日期:2021-03-30  来源:巴彦淖尔市政协

  社区民族工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是服务各族群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团结、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在各民族之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一、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民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对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规划、落实措施、人员配备上做法不到位,一些地方仍然沿袭传统管理思路,管理部门各行其责,难以形成合力。

(二)活动载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中,与业务工作和少数民族群众活动结合较少,对民族团结进步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力度、广度、深度不够。

(三)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的机制有待完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较高,各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维权意识都比较高,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愿望、利益诉求表达方式或途径不多,加之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正当权利也容易被忽视,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存在把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一般问题民族化、宗教化的问题。少数民族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社区不同程度缺乏服务场地、专业人员和工作经费。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度较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相关部门主动管理意识不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体情况掌握不全面,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导致社区管理和服务出现困难。

二、意见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社区民族工作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城市民族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常住人口台账、流动人口台账、困难人口台账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信息管理机制;二是以户口登记、生产经营、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文化娱乐、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机制;三是推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头”对接的协调联动机制;四是结合生活救助帮扶、法律援助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三位一体”的帮扶救助机制;五是以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受理接访化解矛盾为主的矛盾调处机制。

(二)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的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加强社区创建经验学习交流,积极引导、鼓励少数民族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共同参与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民族联谊平台,充分运用社区民族之家、民族学校等阵地,开展座谈会、举办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培训、法律咨询等活动,协助党和政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三)加强各社区蒙汉兼通人才储备。注重培养社区蒙汉兼通工作人员,充实社区后备队伍力量,建立和完善社区蒙汉兼通专职工作者选任聘用、工资福利、考核评议、教育培训等制度。设立民族工作信息员,发挥好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作用,畅通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渠道,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广泛吸纳专业社工到社区工作,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四)改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扩展社区民族工作范畴,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利益共享和民族政策落实以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纳入社区民族工作范畴中。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安、工商、计生、劳动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动、属地联动机制。关注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培育发展民族餐饮、民族医药、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民族特色企业和社会组织,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产业提升品质、转型发展。帮助少数民族解决教育、就业、社保、住房、扶贫等实际困难,增加城市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办:巴彦淖尔市政协     蒙ICP备14002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