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协商一线>提案志
关于建设巴彦淖尔市黄河流域智慧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的提案
日期:2023-04-12  来源:政协巴彦淖尔市委员会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占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全长830公里的41.6%。流经区域内分布有河流、沙漠、荒漠、耕地、草原、湖泊、山脉、森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西面乌兰布和沙漠、南面库布齐沙漠,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东面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防凌防汛、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功能;北面阴山山脉和荒漠化草原,是巴彦淖尔市重要的天然林草区;大范围的河套灌区是国家三大灌区之一,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该区域在维护全国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特色最鲜明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生态屏障作用更为突出。未来随着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开展,以及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将会越发强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是需要构建全面综合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整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绿色发展等,需要从各个维度选取特征指标项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是工程实施完成后长期跟踪监测评估、效益评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功能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工程实施效果跟踪、工程验收考核等均需要持续的开展监测和评估。

三是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内容的生态环境感知和采集。应遵循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状况的原则,充分融合现有数据,综合多源数据,反映流域宏—中—微观各维度信息,监测数据应服务于生态保护修复评估评价和管理决策。

四是需要建设工程管理和指挥决策平台。应建设智慧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发挥大数据应用在工程管理、决策指挥、趋势预测以及预警监管等领域的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

为此建议:以实施巴彦淖尔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为契机,充分应用环境物联网、遥感监测、空间信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设巴彦淖尔市黄河流域智慧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过程动态监测以及长期跟踪监测评估,实现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状况和价值评价,建立起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测评估与适应性管理机制,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和成效展示。

一是对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过程的动态监测。遵循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原则,运用“天-空-地-网”立体监测技术成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开展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和过程的动态监测,主要包括自然生态要素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水环境监测等,掌握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前后的现状、过程数据,监测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动态变化,为整体生态状况评估和工程实施成效评价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二是构建全面综合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广,其指标体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指标体系纵向涵盖景观、生态系统和场地不同尺度,横向覆盖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系统质量、功能和效益、国土空间格局、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水平等内容。具体指标可再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若干项。

三是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的分析评价。基于动态监测数据和采集的历史数据,应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生态评估算法和模型,开展工程实施前后乃至长时间周期的对比评价,分析结果为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治理工程监督考核、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等提供科学判据。

四是对监测和分析评价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及可视化展示。依据有关数据库标准与规范、数据模型,梳理、整合、集成和规范各类数据资料,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实现对基础数据、监测和分析评价数据等各类数据的综合管理,为分析评估、适应性管理、专家决策、综合指挥调度等应用需求提供数据服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以视频、图形、报表、语音等多元化方式实现数据资源信息、应用系统各项功能的综合查询、分析、展示,更加直观地展现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提升综合研判、指挥决策水平。


主办:巴彦淖尔市政协     蒙ICP备14002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