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协商一线>建言录
关于改善我市乡村振兴 青年“缺位”问题的建议
日期:2023-05-24  来源:政协巴彦淖尔市委员会

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对培育农村经济新动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市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人口在不断流出,尤其是留不住青年人。以五原县为例,2010年全县人口26.05万,农村常住人口15.04万,35岁以下青年4.5万余人;2020年全县人口22.48万,农村常住人口11.24万,35岁以下青年2.6万余人。青年群体外流严重,已经成为我市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是创业初期的资金制约。“创业开头难,资金是保障”。多数青年返乡创业面临着信用低、担保难等融资难题。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农民自建房和土地等又不能作为抵押。据调查,青年创业启动资金51.1%来自自己及家庭的积蓄,亲戚朋友借款占12.5%,贷款只占11.4%。59.7%的返乡青年希望政府在信贷扶持方面加强支持。

二是抵御风险的能力还相对薄弱。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受市场行情、物流、气候等因素影响,风险比较高。目前针对创业者流转的土地、购买的农具、修建的基本设施等没有出台以质押为基础的农业保险政策,使得创业者前期投入遭遇一定风险时,无法通过保险或担保的方式“东山再起”。另一方面,应对市场风险,一些青年农民已经在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但是由于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能力、拓展销售渠道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创业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

三是择业观念陈旧落后。一直以来,能在城市中定居并拥有稳定的工作是家长对子女的普遍期盼。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到村里工作没出息”、“创业不如就业稳定,放着好工作不要,选择回家创业是错误选择”等观念依然盛行。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希望年轻人通过读书在政府或企业中寻求稳定工作,在城市中奋斗成才,对回乡创业大多不支持。在乡镇工作的青年人一般都把家安在县城或者至少周边中心城镇,创业青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在县城买房。

四是实际参与乡村发展的程度低。乡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位置,但是现阶段青年人能进入乡村治理机构的还不多,在村庄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建设、资产分配等问题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发言权,无法有效参与到村民自治实际运作中。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贷款服务。拓展社会融资途径,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合资、入股的方式解决创业发展融资困难的情况。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结合风险测算情况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品种,为创业青年提供差异化的保险服务。探索设立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基金,落实金融、用地、基建、保险等补贴政策,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回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二是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发挥新媒体作用,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进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展现新时代乡村新风貌和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改变“乡村缺少发展机会”、“回农村没出息”等落伍观念和农村缺乏政策、发展缓慢的刻板印象。加强包含记忆的乡情乡愁等元素的宣传,挖掘乡村振兴中青年在创新创业、社会治理、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典型,展现他们的责任担当与价值发挥,让更多的青年在乡村实现梦想。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精确了解本地青年人才储备和回乡意愿,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和动员,成立“返乡青年人才联络站”。全面落实支持农业发展、产业创新等优惠扶持政策,培育新型职业青年农民。组织返乡创业青年参加各类展会、农贸交易会、“丰收节”等,打造乡村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利用好农村电商平台,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实施各类人才引进计划,让更多青年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四是进一步拓宽参与乡村治理路径。要让青年意识到自己是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积极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支持返乡大学生、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吸纳更多的青年参加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引导在外青年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培育农村青年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其健康发展,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公益志愿服务等。








主办:巴彦淖尔市政协     蒙ICP备14002301号